日喀则旅游

日喀则百科

编辑本信息 评论本信息评论(条)

选择字体 [] [] []

日喀则文化地理

藏戏

又名:阿吉拉姆,简称拉姆。拉姆是藏语中“仙女”的意思,阿吉拉姆是“仙女大姐”的意思。

流行地区:西藏及四川、青海、云南等藏族地区。

创始人:藏传佛教香巴噶举著名高僧汤东杰布,以“僧人修行不能只待在寺院或山洞里,而应云游大下帮助众生解除一些实际危难”的主张与实践而闻名于世,作为藏戏之神被供奉。

藏戏由来:1430年,僧人汤东杰布在营建西藏第一条铁索桥――雅鲁藏布江铁索桥时,因资金发生困难,因此组织建桥人中聪明美丽、能歌善舞的七姐妹,吸收并改进多种戏剧元素,创制了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歌舞剧,通过演出来募捐集资建成大桥。七姐妹表演的歌舞剧便是藏戏的雏形。

细说藏戏:藏戏产生之时,正是藏族封建农奴制社会昌盛时期,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发展,为藏戏发展培育了丰厚的土壤。在以后的时间里,汤东杰布继续不断改进和完善藏戏,把原来戏中使用的白面具改为蓝面具,建立了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蓝面具开场仪式,将温巴(净场祭祀)、甲鲁(甲鲁祈神赐福)、拉姆(仙女歌舞欢庆)三个节目融合贯通,形成了至今保留的完整藏戏。现代藏戏有剧本、舞蹈表演、不同人有不同唱腔、不同角色的不同服装及面具,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等多种艺术。

藏戏面具:藏戏表演化妆有两种,把脸谱画在脸上或戴假面具。在藏语中,面具被称为“巴”,分为温巴(表示渔夫或猪人,早期为白色,后期为蓝色)面具、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(代表各种有生灵的神灵)。在藏戏中,藏戏之祖汤东杰布的面具是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。

白面具藏戏流派:宾顿巴、扎西雪巴、尼木巴

蓝面具藏戏流派:迥巴藏戏、江嘎尔藏戏、香巴藏戏、觉木隆藏戏

演出程序:藏戏中除折子戏外,演出的程序为出场仪式(藏语称为“顿”),包括猎人净地、太子降福、仙女歌舞;正戏(藏语称为“雄”)、告别祝福迎祥(藏语称为“扎西”,表示演出结束,接受观众的捐赠)三部分。

表演场所:广场、舞台

藏戏内容:佛经故事、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、人情世态

经典戏目:《文成公主》、《诺桑王子》、《卓娃桑姆》、《朗萨雯蚌》、《白玛文巴》、《顿月顿珠》、《智美更登》、《苏吉尼玛》

内容合作者simon

进入youabc旅游论坛,浏览更多网友精彩游记网友游记

美图

提供图片

广告加载中...